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887第887章 三六九等(2 / 3)

加入书签

船上的难民们被允许下到码头休息一夜,这里已经搭出了数十个大帐篷,每个帐篷内都有十余张单人行军床,这也是许逸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唯一一次在床上躺着过夜。而这里所能获得的伙食也要比船上好得多,早上甚至还能吃到白面馒头配粥,前几天在船上每顿都只有半碗稀粥,到了这里总算是能让肚子稍稍填饱一点了。

吃过早饭之后,便来了拿着铁皮卷筒喇叭的工作人员,站到高处向这些新移民们宣讲政策。许逸对这事比较在意,当下也听得仔细,听说能读会写有文化的人便可以申请在这里落户,当下就果断决定要试试。南方什么状况他不清楚,但这江浙毫无疑问是目前大明境内最为富庶的地区,与其跑到岭南去吃苦,倒不如留在江浙寻找机会东山再起。

再说海汉人特地指明了要识字之人,那总不可能专门把念过书的人集中起来去干粗活,照许逸的推断,多半是可以当个帐房、文书、管事之类比较轻松的职位。许逸已经经过了大半年艰苦生活的洗礼,身上的少爷习气也遗留不多了,只要不是下海打鱼、下田耕种这些粗活,他都是能够接受的。而许逸本来就是富绅家庭出身,他自己还有个秀才功名,自认应付这些工作还是没问题的。

许逸很快就被叫出队伍,与其他几名自称读书人的难民站在一起。不一会儿便有人将他们带出了移民休息区,来到港区的一个院子里,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进屋登记。

许逸等了两个排位便轮到了,进屋之后看到中间的桌上有笔墨纸砚,上方负责审查的工作人员说道:“请在纸上写下你的名字、年纪、籍贯、文化水平、从业经历。”

许逸拱手问道:“请问文化水平以何为标准?”

上面那人应道:“有功名就写功名,没有就写自己大致认识多少字。”

许逸写完前面几项,想想自己从小到大倒是一直没有做过什么工作,当下便在纸上老老实实写了“无从业经历”。

负责审查的人员看过之后,点点头道:“字倒是不错。”

许逸见这人识货,也顺口回应道:“过奖过奖,小生惭愧。”

“行了,到院子里等消息吧。”那人将他写过的纸从桌上抽出,放到自己案头。

其实与许逸有着类似想法的移民为数不少,不少人在解决了眼下的生存问题之后,便开始琢磨要怎么才能留在这里而无需去往岭南。这一批能识文断字的人被收罗走之后,旋即又有人来宣传,让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自行报名,不管是木匠铁匠船匠织布匠还是别的什么手艺,只要是掌握了某一门生产技能的人都在此列,这下便又有十余人举手示意。

而剩下的人目不识丁又没有特殊的生产技能,对于海汉来说就是属于纯粹的劳动力了。但舟山管委会可不打算就这么放过这批尚有压榨余地的移民,等挑选技工的人走了之后,军方终于登场了。

“有自愿加入海汉民团吃兵粮的,可以报名了!管吃管住待遇好,退伍之后安排工作,一人当兵全家入籍!”这次出来喊话宣传的军官是个大嗓门,连喇叭都不用,也能让码头上的移民听得清清楚楚。

关于海汉的移民政策、兵役制度和福利待遇,从灵山卫上船开始,便不断有人在船上负责宣讲解说,一天至少要重复来个七八遍,难民们数日下来也已经听得滚瓜烂熟了。不乏有人把这种招兵当作是个笑话,毕竟大明律对民间武器的管制是非常严格的,何况这海汉民团入伍就等于入籍,入籍就等于丟了大明子民的身份,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也很难接受的事情。

但在来到定海港看到这里的环境之后,难民们才逐步意识到这里的状况似乎真的处于大明掌控之外,而海汉民团也是真实存在着的一支民间武装,而非海汉人的杜撰。海汉治下的地盘,的的确确是独立于大明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尽管在码头上工作的人员似乎都是与自己一般无异的汉人,但据说他们全都已经放弃了明人身份,加入了海汉籍。而同样为海汉人打工,海汉籍和非海汉籍的待遇差异,难民们也都在途中听过宣讲。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看到已经被选走了两批人,剩下的人当中也有不少心思开始浮动起来。有人大声问道:“那吃兵粮可留在此地落户吗?”

“家属可以,本人不行。”负责征兵的军官回应道:“海汉民团随时都会调动驻地,不过三年兵当完之后,便可选择退伍,到时候要落户什么地方,是可以申请的。”

又有人问道:“若是战死,可有抚恤?”

军官应道:“那自然是有的,首长们岂会亏待为了海汉在战场搏杀的将士?你若战死,除了抚恤金之外,家中父母自有民政衙门赡养,若有儿女,也会一直代为抚养到成年。我民团将士上阵作战,从来不需担心身后事!”

这吃兵粮虽然有些风险,但看者码头上这些民团兵威风凛凛的模样,还是有人被说得心动,当下便起身报名。只要有了人开头,本来还犹豫不决的观望者也唯恐错失机会,陆陆续续有二十多号人报了名。那军官又宣讲了一阵,见无人再有回应,便带着这队报名者离开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