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第1354章(1 / 2)

加入书签

“至于说藩国会对我大明形成威胁,这恐怕是很难的,藩国的兵力和人口、土地等等都远不能和我大明相比,纵然是一百年、一千年,也都难以和我大明相提并论。”

户部尚书佀钟也是站立出来表态了。

他是坚决支持藩王出海的,无它,藩王出海,朝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的开支,藩王的开支可不是小数目,大明朝廷每年的国库收入,有差不多三分之一都是用来供养这些藩王的。

现在藩王出海了,不仅仅省下了这笔开支,而且藩王出海需要大量的物资,这又极大的促进了生产,今年的税收比起去年来要高很多,各个方面全面繁荣,他预计今年大明国库会出现大的节约。

“藩王出海之事无需再争论。”

“今天将大家着急过来主要还是为了讨论下科举取士之事。”

“这是我大明开疆拓土,南洋四省、北方辽东、草原省,如果再算上新设置的西域省,这是我大明有史以来,疆域版图最为辽阔,参加科举考试人员数量最多,同时也有大量来自海外省份的人员参加的科举考试。”

“也是我大明第一次进行三榜取士,所以不容许出现任何的差错。”

弘治皇帝看了看众人说道,声音不大,但却是带着不容任何人置喙的霸道。

现在弘治皇帝已经不是以前的弘治皇帝了,接连的大胜,再加上大明越来越繁荣昌盛,也是让弘治皇帝的威望达到了极点。

“是~”

众人一听,顿时纷纷点头称是。

弘治十五年的科举考试,这确实是大明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一场科举考试。

以往科举考试一般都是安排在一月,但是这一次,却是安排在三月,主要是因为大明的疆域版图实在是太大了,很多士子前来参加考试的路途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延后时间,也是为了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过来。

同时朝廷这边也是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因为这一次不再是以往的非常南北两榜,而是再加上了一个东榜。

传统的南北两榜包含了两京十三省的士子,而新增设的东榜却是包括南洋地区的南洋省、交趾省、象林省、郑和省,北方地区的辽东省、草原省、西北地区的西域省。

同时这一次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大明的藩属国,朝鲜、倭国、吕宋三个藩属国,他们为了表示自己尊儒重道,竟然也是派遣士子前来大明这边参加科举考试。

根据朝鲜国国君燕山君的说词,这些藩属国士子前来大明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是为了来大明做官,也不是为了大明的功名。

主要是为了通过参加大明的科举考试来检验他们学习华夏文明的成果,为了表示他们心向大明,表示他们尊师重道之心。

对于朝鲜、倭国、吕宋如此上道,大明朝廷上下也是一片赞赏,所以弘治皇帝这边也是大手一挥,将朝鲜国、倭国、吕宋的士子也是划入到东榜之中。

如此广袤的区域,不仅仅有新的省份的士子,还有来自藩国的士子,不仅仅有传统大明的士子,还有很多来自其它各族的士子。

可想而知这一次的科举考试是何等的热闹,这也是为什么弘治皇帝会如此高度重视的原因了。

本身来说这三年一次的伦才大典就是大明朝廷最为重要的大事,是天子汇聚四方贤才,聚拢四方人心的重要大事。

更何况,这南洋省、象林省、交趾省、辽东省、草原上、西域省等新如大明之地,朝廷需要通过科举考试的手段来笼络这些地方的人心,同时也是需要稳固朝廷在这些地方的统治。

再加上又涉及到藩属国的士子,关系到华夏文明传播的大事,关系到孔孟之道在藩属国的传播大事。

这就更需要高度重视。

这科举考试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顾忌到方方面面,弘治皇帝为此也是伤透了脑筋。

“刘健、李东阳,这一次科举考试,你们为主考官~”

弘治皇帝看了看在场的大臣,直接点名了刘健和李东阳为主考官,足见他对这次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了。

要知道以往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一般也就是选几个六部尚书或者是六部侍郎来到主考官就够了,这一次弘治皇帝却是两个内阁大臣来当主考官,规格高到极点了。

“臣遵旨!”

两人一听,连忙站起来恭敬的回道。

“这一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上应该有所增加,我大明版图疆域越来越广袤,所需官员和人才也越来越多,这一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增加至五百人。”

文化的入侵

天津港,繁华而忙碌,时时刻刻都有船只抵达,为京津地区运送来五湖四海的商品和人人员,也每时每刻都有船只离开,通往天南海北。

伴随着大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伴随着大明的持续扩张,天津港作为通往京津地区的门户,它的地位越加重要,同样也是越加的繁荣。

一艘来自南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