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第十三章 托克托被流放饮酒而亡 保太(5 / 5)

加入书签

时可以攻打官渡、进攻太平城。

处理完陈埜先的民军,朱元璋决定把这批元军撵走。他命令邓愈到官渡兵营找俞通海借调水兵、小艇,于当夜火攻偷袭。

邓愈命令水兵在官渡的20条小艇放上火药,盖满蘸了燃油的杂木,并在小艇船头的绳索端绑上一颗大铁钉。每船派两个水兵、两名弓箭手。

半夜丑时(一点),20条小艇顺流出了官渡,悄悄划近采石矶元军水师南面的战舰。两条小艇靠近一艘战舰。一人把小艇绳索端的船钉锤进战舰后,一人点火。接着,水兵下水游开。片刻,炸药爆炸,燃烧的木块腾空乱飞,有的落到大船上。元军10艘战舰被炸烂、炸毁。

蛮子海牙气得叽里呱啦地大骂,天亮后带上炸烂的破船狼狈地撤回了裕溪口水寨。

太平府保卫战取得完胜,朱元璋对襄城河青睐有加,决定利用它建造太平城的外围防线。

他借鉴六合保卫战时利用的瓦梁城砖石垒,下令自长江边由西而东沿襄城河南岸砌筑条石垒,高38尺(约12米)。在垒后还搭建岗楼,高15丈(约48米),每10丈一座。在襄城桥南头设置6尺(约19米)高原木栅栏墙,开设仅一辆马车可以通过的小门。并在襄城河入江口不远处架设一座木桥,以便特殊情况下,驻扎官渡的部队可以迅速撤进外围防线。

在东门外,朱元璋下令在襄城河支流西岸也砌筑条石垒,在东门跨河的驿道上也设置栅栏墙,开设仅一辆马车通过的小门。

如此,两道条石垒和城北、城东的襄城河、城南的姑溪河及城西北的一段长江组成一道多边形城外防线。有些类似城池的外郭。朱元璋占领金陵(今南京)称帝后,就在新建的都城外修建了一条很正规的外郭,把制高点钟山都包围在内。

此外,朱元璋还在太平城东北角接近襄城河干、支流之间建造一个兵营,驻扎2000人的外线防御部队。兵营设置高38尺的栅栏战墙,开设西门和南门,以便出防城北和城东。

全部军事工程完工后,太平城可谓易守难攻了。

注释:

1怯怜口:“自家人”之意。最初,怯怜口是草原部落贵族的僮仆。随着蒙元王朝的建立,皇室、诸王、贵族通过虏获、分封、招收等办法,占有一大批人户,特别是各种工匠,作为私属人户,称之为怯怜口。一般情况下,这些怯怜口不承担国家赋役,专为领主服役,大都从事手工制作和农耕、放牧、捕猎。也有人担任怯薛、校尉武职。

2怯薛(又叫怯薛军):是一个蒙古语词汇,指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是由成吉思汗亲自组建的的一支军队。是突厥-蒙古语“番直宿卫”之意。汉译多作宿卫,有轮流值宿守卫之意。

3内宰司:元朝的官署组织,隶属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设内宰、司丞等官。掌内府饮食、供帐、仓库等事。

4府正司:元朝官署组织,隶属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设府正、府丞各二员。掌太子鞍辔、弓矢等物。

5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改为中都威卫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经历等官。

6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可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宋代,翰林学士皆能起草诏令而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其他官加知制诰衔亦可起草诏令,称为外制。

7提控案牍:官名。元朝始设,为各衙署首领佐官。置于府署、上州中州署者为专职,置于路总管府及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掌文书案牍之事。

8棹刀:宋代兵器“刀八色”(八种刀)之一,其形如“棹”(音:照,本义是船桨),故名棹刀。北宋兵书误写成“掉刀”。后人以误传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