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第585节(2 / 4)

加入书签

忙活完,形成一份司册之后,连同之前收到的里册、县册、府册,都拉到京师的户部,户部收到的册子,那可真的是太多了,布政司册十几本,府县册一千多本,里册几万本……

对了,黄册一式四份,各地方还得留一份各归属地的黄册,所以要么发小纸片的时候一次发四份,要么就拉到衙门里抄写几份吧……

对了,黄册长宽都是一尺二寸,完全的正方形,不是寻常的纸张,而是厚实的棉纸,以避免出现虫蛀,基本上是不允许使用浆糊,而是需要通过粗棉线装订,这就需要拿针戳了……

总而言之,弄一次黄册是一件很累人的活。

但这又不得不做的事,朝廷纳税的根本,不就是黄册吗?十年了,人口增加了多少户,朝廷必须知道。加上一条鞭法的执行,许多土地回到了百姓手中,一户人家有多少耕地,各地耕地存量与增量,朝廷也必须知道。

预测下未来农税,也必须以此为基础。再加上他日若需要征调民力,也是按照黄册来征发百姓的,如果不在黄册之上,你连税收的凭证都发不出去,征调人力的时候也没办法。

朱允炆知道这事麻烦,但也知道事不可不为,最终下定决心,来一次彻底的人口普查:“十年一次编造黄册势在必行,不可因耗费财力与人力而拖延太久。”

解缙见朱允炆下定了决心,终于松了一口气。

陈迪无奈地叹息,退到一旁不说话。

朱允炆沉思了下,严肃地说:“然此番编造黄册,仍旧需要延迟半年。”

解缙有些错愕,再延迟半年建文四年都要到年底了,年底封印,开年再办,就是建文五年的事了……

不等解缙反对,朱允炆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观山西移民一事,各地中存在诸多逃户。然逃户绝非只存在于北直隶等地,在移民没有抵达的地方,恐怕逃户也很多。朕打算留出半年时间,让所有逃户上了户籍,之后再编造黄册,以确保这一次黄册编造更为真实,真正摸清大明有多少百姓。”

“可皇上,北直隶等地出现逃户上户籍,只是因为朝廷答应给移民诸多好处,其他地方若也如此的话,朝廷可吃不消……”

郁新连忙说道。

朱允炆笑了笑:“既是逃户,为何要给他们好处?”

郁新眨了眨眼,有些没反应过来,都是逃户了,不给好处谁出来上户籍啊,就是怕被征调,怕纳税,这才选择当的逃户。

朱允炆知道郁新等人的担忧,平和地说:“逃户再逃,也终究与其他民户有着关系,真正孤绝于深山老林,与世无争的,恐怕不多。朕认为可以发布一条法令,布告天下,但凡没有户籍者,六个月内落籍,可分配土地,免三年赋税,六个月后依旧不入户籍者,一律发配北直隶发配土地,入籍北直隶。”

郁新吞咽了口水,这个命令是相当温和的,却也是相当强硬的。

事实上,每个地方都有逃户,这是不争的事实,给他们半年时间考虑,已经算是朝廷不追究责任了,若还不开眼,将他们发配了,朝廷也算是先礼后兵了。

朱允炆起身看着内阁四大臣,严肃地说:“同时也告诉所有百姓,下一次编造黄册时,大明将推出照身帖,无照身帖者,一律为流民逃户,皆发配至北方分配土地。”

古代的身份证

如果说黄册是古代百姓的户口本,那照身帖,就是古人的身份证。

发明照身帖的是个厉害的角色——商鞅。

按照商鞅户籍改革,全国百姓都需要有照身帖以自证身份,就算是住个店,也得拿出照身帖来,商某人就吃了这个亏……

但照身帖这个玩意自秦之后,似乎就不见了踪迹,转而出现了其他类型的身份证明,比如隋唐时期,就用“鱼符”作为身份证明,“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大官(三品以上)鱼符黄金材质,五品以上银质,六品以下铜制。

到了小武时期,不喜欢鱼符,改成了“龟符”,但也就是变了个动物,一样是“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

北宋时期就不使用鱼符,转而使用腰牌,到了明代,腰牌还是腰牌,只不过名字变了,叫牙牌,估计和象牙等材料制作有点关系吧……

但问题是,不管什么符,什么牌,那都是官员的,最多到地主一级,挂在腰间吊儿郎当一下,和普通百姓是没有任何缘分的。

换言之,在秦之后,天下百姓没有身份证,没有照身帖,办-证上牌的,基本上都是官员一级的,当然,他们办理的时候估计是不需要挑日子摇号的。

挖下原因也很简单,历朝历代都以农耕为主,百姓一辈子可能都走不出家乡三十里开外去,要什么身份证啊,尤其是明朝初期,农家就那点地盘,军户就只能绑在卫所里,走远点都不行,办身份证给谁看去,不是浪费嘛。

但世易时移,洪武初期的政策已经被朱允炆给砸了一大半,路引取消了,商业发展了,虽然眼下百姓依旧习惯于留在地方,不远游,这个大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