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第940节(3 / 4)

加入书签

更张,也并不意味着对西征支持的放弃,毕竟安西那儿还有好几个皇子皇孙呢。只是改全力支持为有限支持,从不顾一切,到把重心重新放回国内,以朝廷财政安全、官民生计安康为先。

官方之外,刘皇帝自己从內帑出资支持,谁也管不了。或有义士西去安西闯荡,有百姓去安西讨生活,朝廷也是支持的。若有勋贵、官僚之弟,要到安西打拼,赚个封地,更是求之不得的。

各类流刑罪犯,仍旧可以向安西输送,倘遇灾年,灾民愿去安西,朝廷依旧会应时制定措施予以支持。

甚至于,还有人提出可由各地官府出面组织,号召郡望乡绅、士民百姓积极捐款捐资,支援安西。不过,这一点被刘旸果断否决了,没有丝毫犹豫。

秉政多年,刘旸可太清楚那些官僚的本性,真要来这么一招,到了地方,怕用不了多久,便又变成一项弊政了,“捐款捐资”,稍微操作一下就可以变成一项杂税名目,而收上来的税,大概率是不会用到名义上的安西的。

河陇的弊政,与这是大出一辙,兰州刺史王龙就是这么干的,用支持西征名义筹集的大量物资、款项,投在安西的不足一成,余下九成都被上下一干人等给分干净了……

也正因有这些经过充分考量、权衡的措施,对于此次停罢西征之政的决议,刘皇帝才没有多话,而是默认支持。如今,对王明的任命,就又一次考虑到老皇帝的感受了,刘皇帝也体会到了那份尊重,那张丑陋的老脸上,自然露出笑意。

瞥了刘旸一眼,刘皇帝说道:“王明国之重臣,清廉干练、劳苦功高,河西之弊,他固然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但闹到如此积弊祸民,定是那些贪腐蛀虫的原因,这些情况,你是要看得明白了。

当今朝廷高层,允文允武的人,实在是不多了,王明就是一个。以他的资历功劳,也早就可以登堂拜相了,是朕把他压着,让他在河西给朕补漏。

这些年,河西若没有王明,刘旻那小子在安西,岂能取得如此成就?

朕对王明,是有亏欠的,就是京畿之任,也不算多高!”

听老皇帝嘴里满是对王明的认可与赞赏,刘旸心中也不禁生出点点涟漪,要知道,当年刘皇帝可还严厉申斥过王明,差点将之免官夺职。

如今的这份信任与看重,在刘旸的解读中,恐怕还是那个问题,西征的“缘起缘灭”,刘皇帝在意的,还是他自己的颜面与权威。

不过,从他的态度来看,自己此番与赵普的处置,是判断对了,甚合上意……

“臣与王公有过几次谈话,在施政、驭民之策上,确实经验丰富,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刘旸微低着头,谦逊地说道。

注水的开宝功臣

“开宝功臣评价,王明排名第几?”顺着话题,刘皇帝突然问道。

关于开宝功臣的评价,已然正式开启,正在评选阶段。和乾祐功臣的评定不同,刘皇帝将之放权给了太子刘旸,由其主持,征集了数百勋贵、朝官、疆臣、军官、士兵及学子,共同组成了一个“评选委员会”,对开宝功臣进行评选。这其中体现着的,显然还是刘皇帝那“天马行空”的想法。

这本就是一个大工程,还不像乾祐功臣的评定那般干脆,还要搞出这么些花样来,自然麻烦不断,争论不休。而比起乾祐功臣,开宝功臣的“候选者”们,资历、名望都要更相近,功劳大小也难有个具体标准,评价清楚、排出次序本就不容易,再兼人多嘴杂,来源不一,水平参差,几日间便搞得一地鸡毛。

事实上,对于老皇帝的异想天开,朝中很多人都是不赞同的,开宝功臣是何等的荣誉、何等的重要,那是需要载入历史的,那些人哪有资格在这上边指手画脚,多嘴多舌?

而后来的发展,果如其言,差点搞得没法收场。这等事情,绝不是人越多越公平,那样只会带来麻烦,最好是乾纲独断,不要拖泥带水。

于是,刘皇帝再度“虚心”纳谏了,不再坚持“大众选评”,而是由刘旸会同宰臣、部司堂官及退休的一些老臣勋贵,一起商讨。如此,人更少,份量更重,效率也更高,当然,该争还得争,但刘旸与赵普能更好把控局面了。

更为重要的则是,这似乎也意味着老皇帝对太子进一步放权,连开宝功臣这样重大的事情都可由太子来主持评定结论,其地位、权势影响如何,也可想而知。

至于此前召集的那些人,只能继续让其议着,只不过不再有重量级人物参与,讨论出的东西也不再具备任何参考作用,什么时候等事情结束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散了……

此时,听刘皇帝问起,刘旸还是四平八稳地,轻声应道:“臣等数次廷推,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十二臣人选,王公不在其列?”

闻言,刘皇帝脸色如常,但语气立刻就有些偏冷的变化趋势:“哦?竟然连王明都无一席之地,说说看,你们讨论出的结果,都有谁?”

注意着老皇帝的表情,刘旸在大脑中稍微搜索了下,禀道:“赵相公、惠公、宋公、广阳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