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第742节(2 / 4)

加入书签

过去的三年,哪怕开宝年以后,哪怕制定了一个打造盛世的目标,刘皇帝也已经与过去的那个圣主明君走远了。

事实上,刘皇帝已然算是克制的,大汉皇权在他的经营下,已然固若金汤,而他则切实地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凌驾于一切之上。可以说,刘皇帝要放纵一些,是可以把整个大汉帝国当作自己后花园,予取予求的。

只不过,刘皇帝这个人,实在缺乏情趣,没有太多感兴趣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玩物丧志的机会,再加上头脑大部分还是清醒的,也懂得克制,这才没有彻底走向堕落的深渊。

到如今,能够挑动刘皇帝情绪的,大概也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权,如果是两个字,那就是皇权。对刘皇帝而言,只要皇权巩固,大局能够掌握在手中,随时能够弹压一切局面,那么其他人或事,也就没有那么关心。

但是,或许是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或许是厌倦了退居幕后的乏味,又或许是对自己的懈怠不满了,在开宝十一年的夏季,刘皇帝变得积极了许多。

这份积极,并不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而对朝政,再度关心起来了。与过去几年中,被动地等待着宰相、部司大臣中主动觐见奏报,又或者是内阁将重要公文奏件删选整理后再呈到他面前,并不一样。

刘皇帝开始主动过问起军政事务,并且要进行直接批复,遇到问题,也是直接找相关臣僚职吏询问。一天之中,刘皇帝有大概三个时辰的时间,花费在阅读奏章、处置国务上,哪怕是一些具体琐碎的事务,刘皇帝也开始表现出关心了。

这样的变化,也给朝廷带来不小的震动。对于一般的用心实事、尽职本分的官僚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甚至为皇帝陛下再度勤政起来感到欣喜,毕竟赵普那个宰相,可不好伺候,虽然刘皇帝同样不好伺候,但至少他是皇帝啊。

而朝廷之中,从来不缺乏一些“机敏”的人,更不缺乏揣测圣心的人,而专注于刘皇帝身上的目光则从来没挪开过。

朝廷内部,人心的变化,也就开始了,很多人都难免去猜测,刘皇帝这般表现,是不是要重新收回下放的治权,再进一步,是不是意味着刘皇帝对赵普不满了?朝廷中枢的权力结构是不是将有变化了?

经过很多人的琢磨,得出结论,这是很有可能的!

在赵普当政的这些年,大汉取得了大量的建树,对外击败了辽国,将之赶到漠北,疆域再度得到扩张,膨胀到几乎肚子要胀破的程度。对内则主导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为大汉的扩张与刘皇帝的武功买单。

但同样的,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财政危机、边境不稳、大灾大难等,最重要的,在对权贵的抑制方面,充当着先锋的角色,使他得罪了太多人。

从去年中原大雨水开始,就已经有不少针对赵普的攻讦了,那个时候,也就是刘皇帝坚定地支持着赵普,才压下了那些异声。

但谁又能肯定,刘皇帝对赵普就彻底放心,对他的信任到了没有保留的程度?这一点,稍微了解刘皇帝的人,都不会这么认为。

于是,朝廷中又起流言了,这个东西,似乎永远也禁止不了,上边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下边就可能是满城风雨。

而对赵普来说,也确实有些尴尬,因为连他自己心里都没底,刘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是对自己的权力忌惮了?还是对自己本身不满了?

但迷惑的是,仔细回想了自己近段时间的表现,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也是经常去找刘皇帝奏事请安。若有不满,那在封禅的时候,自己可被刘皇帝钦点进行献,那是何等的荣耀。

如果不是近期,那就得回溯得久些,那值得考虑的可就更多更复杂,也更烧脑。但不论如何思考,赵普也难得其解,至于去试探询问刘皇帝,赵普还不敢。

于是,在开宝十一年的夏季,在东京朝堂,赵普突然有种“大权旁落”的感觉,下边部司的官僚,有不少人都开始越过他乃至太子,直接向刘皇帝奏事。

这本身没什么不正常的,部司大臣,也有面圣奏事的权力,只是与过去的朝廷中枢以赵普为核心的常态有些不同罢了。只是过去,当大臣们找到刘皇帝时,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刘皇帝的答复一般都是找太子或者赵普。

朝廷中的风声,总是难免传到刘皇帝耳中,当了解过后,刘皇帝反倒有些无语,他突然插手朝政,可不是针对赵普,又或者要把处置政务的权力都收上来,毕竟力不从心了。

这样的变化,只是基于自身状态的一种调整罢了,哪里能够想到下边的人,包括赵普在内,会有那么多的联想。

原本刘皇帝是没有想太多的,但了解到那些风声后,他开始了思考,赵普在朝廷中究竟是得人心多还是失人心多?倘若自己真要收回下放的治权,那些大臣们就是希望还是不希望?

罢免两勋贵

“这些人想干什么?什么鸡毛蒜皮的俗务琐事都要来找朕,是觉得朕太闲了吗?”崇政殿内,刘皇帝一脸愠怒,将御案上堆着的两叠奏章推倒,因为用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