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第42节(1 / 2)

加入书签

不得不说,这帮臣的战斗力很强。

饶是以朱祁钰的速度,也花了两个多时辰,才处理完手头的这些奏本。

这要是换了个新手过来,起码得弄到天黑。

看了看手头寥寥无几被特意留下来的奏本,朱祁钰伸了个懒腰,道。

“陈循和高谷两位老大人今日来了吗?”

金英还沉浸在小山一样的奏章,能够被这么快就解决的震惊中。

听到朱祁钰的问话,连忙道:“回王爷,一大早就来了,在外头渊阁里头。”

朱祁钰将身前的奏章一推,道:“这些奏章本王已经批过了,你一会将这些奏章送去通政司,各衙门的奏事,让他们按本王的朱批下令,至于六科十三道的奏疏,一律留中不发。”

这是照例的事情,虽然对于六科十三道的奏疏留中,让金英有些意外,不过他还是点头应下。

紧接着,朱祁钰继续道。

“除此之外,以后若有奏章,命通政司先送内阁,票拟之后再送过来!”

不过这次,金英却是愣了愣,犹豫了一下道:“全部吗?”

朱祁钰点头,道:“除了特殊直奏的以外,都先送到内阁票拟之后,再送过来。”

如今是正统年间,内阁还没有正式形成,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完全确立下来。

这个时候的内阁,还只是一个以备咨询的差遣,叫入直渊阁。

至于票拟制度,更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当初太祖皇帝废宰相,撤中书省之后,大量的朝务压到皇帝的身上。

太祖皇帝倒是受得了,可到了宣宗皇帝,就渐渐受不了了。

于是开始命司礼监参与政务,分担压力,同时也设立了内阁,参赞机务,不过重心还是放在司礼监身上,毕竟司礼监在内廷,随时都能帮皇帝处理朝政。

直到宣宗皇帝驾崩,三杨辅政之时,内阁的地位才渐渐提高。

由于今上幼弱,朝政几乎都是由三杨来处置,为了让皇帝同时能够学习到政务。

三杨通常会在奏章上写上大体情况和处理意见,到了皇帝这边,只需要批准或者不准就可以了。

大大减轻了小皇帝的负担,照准就行了!

但是这个时候,票拟还不是内阁的权柄,而是三杨作为辅政大臣的权柄,朝野上下也压根没有把票拟当做内阁的分内之事。

直到后来,司礼监坐大,不断有权宦闭塞圣听,朝臣和天子都意识到,在外朝和内廷之间,需要一个调和内外的机构出现,内阁才真正被赋予了票拟的权柄,甚至到最后,因为这个特殊的作用,逐渐力压六部,成为首揆阁老。

但是现在,内阁还远远没有这种地位,三杨病逝之后,内阁更多地变回以备咨询的地位,只能票拟一些琐碎的小事,票拟制度几乎被废除。

这次京师突然遭逢大事,上禀上来的奏折,基本上都是紧要之事,金英自然也是按着规矩,直接拿到了集义殿。

此刻听到朱祁钰说,要恢复票拟制度,金英不由得心中一震。

再三犹豫之下,金英还是道:“王爷三思,票拟之制,毕竟是三杨辅政之时的权宜之计,若是形成制度,恐会令臣坐大”

朱祁钰挑眉,看了一眼金英。

他确实没有想到,金英会说出这番话来。

应该说,金英说的一点都不错,票拟和批红,本身是皇权的范畴。

朝廷本就设有通政司,用来收纳奏章,上传下达,并不需要内阁来行使这个职责。

所以先送内阁,只能把票拟的权柄给出去。

如此一来,势必会让内阁坐大,使臣的势力进一步扩张。

这也是有明一代证实了的。

不管怎么说,金英都是内臣,从皇权的角度出发,这一点其实是应该避免的。

臣权和皇权在大多时候是对立的,臣权越强,皇权便会衰弱。

站在皇帝的角度,大多时候,应该做的也是加强皇权。

但是

这是没有做过皇帝的人的想法。

朱祁钰当了七年的皇帝,又看过大明数百年的兴衰,他心里清楚。

皇权和臣权,只有相对平衡的时候,才是最佳的状态。

他自然清楚,臣权过强,会欺压皇权,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

一则,内阁的设立,是对大明有利的!

这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抛开臣权和皇权的关系不谈,内阁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调和内外,提高了政务处理的平均水平。

说到底,将朝廷所有的政务都寄托在君上一人的身上,是有风险的。

如果君上是明君,自然一切皆好,但是若是昏君或是能力不足,政务的运转就会大受影响。

内阁的大臣,至少是经过千万士子当中筛选出来的,处理朝政的基本能力是足够的。

将朝政寄托于制度,而不是寄托于皇帝的个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