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402节(4 / 6)

加入书签

不听取人家的意见。你的旅参谋长,就是从抗联调过来的,曾经担任过师副参谋长。这种情况战斗,人家指挥经验比你丰富。为什么不听听他的意见和想法?

如果不是日伪军在山地作战,又偷袭得手占了便宜。在侧翼已经崩溃,核心阵地已经暴露的情况之下。发现对手的装备与自己相差无几,而且援军在陆续赶回,自己首先心虚了而主动撤退。那么这次战斗的后果,就相当的严重了。搞不好,你这个旅的主力会被吃掉。

实际上有些深层次的原因,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帅心里哪能不明白。放纵各自部队擅自行动,而没有统一部署这一件事情表面看,是考虑到部队的体力问题。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句话:“游击习气,改不掉。”

当年十八集团军东渡黄河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时候,除了主力部队保留一部分之外,将其余的部队按照敌情的不同划分成为不同的建制。在地图上将各自的游击区范围一划,就算是各部队的辖区。

至于怎么折腾,能不能发展起来,将部队拉起来,你看你各级指挥员的能力了。当时在敌后正忙于攻城略地的日军只占领了城镇,一时还顾不上广大的乡村。而国民政府各个县政府又跟随部队南撤,这样一搞广大乡村就成了一片空白。正是建设根据地的大好时机。

不过虽说一片空白,但是却也不宁静。各地老百姓自发的、国民政府各种番号的溃军、当地豪强组织的,甚至还有各地山大王组建的队伍遍地都是。甚至一个县内,就有七八个总司令,十来个军长。反正民间的枪支,再加上国军撤退时候丢弃的武器有的是。当时只要有人拉起一支队伍,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虽说这其中真正抗日的队伍也不少,但大多数还是借机扩充自己势力,打着抗日旗号拉夫派款,大发国难财。其中更有不少日军一来,便投降当上了皇协军。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立根据地无疑是一个相当好的时机。

上级给你政策,多少也会给点部队。当然,编制也会给一点。什么独立团、新编团,都是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上级给你编制,但其他的东西,包括武器弹药、军装、经费在内都需要自筹。不仅所有的东西要自筹,还要上缴上级一部分,帮助主力扩编。

没有办法,十八集团军的本钱不够。不抓紧时间发展壮大自己,就靠国民政府下拨的一个集团军三个建制师,却只有一个师的经费。在敌后别说作战了,就是生存都很艰难,甚至连饭都吃不上。

这些人在形势极为复杂的情况之下,不仅将敌后根据地扩大,而且队伍也拉了起来。但养成的游击习气,各自为战的习惯却是一时半会很难改掉的。没有办法,在敌后形势那么严峻的情况之下,要想生存并发展壮大起来,什只能么办法管用就用什么办法。

武器弹药倒是好说,托十几年军阀混战以及社会动荡之福,华北的民枪数量还在东北之上。虽说其中的好枪不多,但实际算下来数量还是很大的。而且国民政府在华北与日军作战的时候,遗失的枪支数量也是相当巨大的。

没有办法,国军自从组建那天起,就没有学会在战场上怎么撤退。经常是撤着撤着,部队莫名其妙的就溃散。虽说屡败屡战,但每逢败仗到最后总是变成了溃散。这个毛病,直到抗战后期也没有改掉。豫湘桂会战,大多数的部队不是被打垮的,而是跑垮的。

这些溃军别说轻重机枪,这些相对较为笨重的武器装备。就是步枪,也都丢的到处都是。甚至当初组建一一五师在分兵组建晋察冀根据地的时候,一个连在一个地方就起获了二十九军南撤丢弃的上百挺捷克造轻机枪和捷克式步枪。

晋察冀军区能从当初分兵时候,不过几个连的兵力,发展到眼下三十多个团,主力部队就有数万人的规模。收集溃军丢弃的武器和民间的枪支,起了很大的作用。否则,单靠缴获和自己兵工厂那点可怜的产量,就是组建起部队,也没有武器可供使用。

分散游击的各个部队,武器收集到也不算太困难。但其他的物资就不容易那么搞了,地方上的地头蛇也不会让你轻易的在他们地盘上站住脚的。而且枪支虽说不算难搞,但弹药却不好搞。

没有了弹药,手中的枪支连一条烧火棍都不如。还有粮食、军装等所有的维持战斗力所有一切必要物资吗,都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了生存下去,为了与日军作战下去,这些部队什么法子都使用过了。

甚至有的部队为搞到急需的弹药和资金,还做过山大王,干起来绑票的生意。当然绑的自然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伪官员的家属和投靠敌伪势力的那些富商。几年的艰苦斗争,部队的确发展壮大,根据地也扩大了。但也使得这些部队也多少养成了各自为战,缺乏有效配合的毛病。

这一点在各个军区的主力部队和拳头部队之中,倒是还好一些。毕竟这些部队,作为大军区的机动部队,建制始终还保持着完整,补给也是由军区统一提供。但是那些由军分区基干团和地方县大队提升来的新编团和独立团,这种毛病尤其突出。

抬起头看了看面前的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