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325节(5 / 5)

加入书签

成了杨震心里面的一个心病。

毕竟自己当初一再强调这的只能人员等装备,绝对不能出现让装备等人的情况。现在却是活生生的就摆在眼前。根据地内的实际情况,难以支撑抗联大规模的扩军。即便是攻占了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但在还要进行清查的情况之下,知识分子的供求比例,还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三千人,别说集中开赴东北就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是抵达东北之后,没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也很难使用。没有办法,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重庆方面掌握的情况之下,在全国教育水平都低下的情况之下,这三千人已经是中央最大的努力了。

在杨震从陕北飞回东北之前,中央虽然已经答应,在三个月之内,想尽一切办法为抗联补充三千名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但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别说这三千人单单集中,转运就需要三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就算抵达东北之后,没有一年以上的培训根本就无法工作。

杨震也知道,这三千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对于一支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很多师团一级的指挥员都还是文盲的军队来说,几乎已经是倾尽所有了。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央真的是砸锅卖铁了。

尽管这些人的文化水平,杨震并不满意,但也只能暂时先将就。想想后世大学毕业生满大街都是,甚至比猪肉还便宜的情况。而眼下初中这个后世早就已经普及的水化水平却成了知识分子的现状,杨震也只能无言苦笑。

要知道在后世,除了你实在不想在学校混下去之外,一般人想不弄一个初中毕业证都难。就算街上那些拎着菜刀砍人的小混混,至少也都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可眼下,一个初中毕业生几乎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知识分子了。至于大学生,那更是无价之宝。

杨震想想自己从皖南抵达苏北后,干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枪毙了还没有划归新四军建制的十八集团军苏鲁豫支队一个大队政委的原因也不由的苦笑。人家还在一一五师建制内,不管做了什么,按照道理来说,绝对归不上自己这个实际上已经卸任的新四军政委管。

但在听到前来开会的刚刚调拨给新四军建制的十八集团军南下支队的一个干部说起,这个家伙以托派为名,罗织罪名一口气杀了十几名参军的抗日学生后,想起了后世自己看某些战史时候看到的某些事件后,杨震第一时间就下令将来苏北开会的这个家伙抓了起来。

在草草审讯后,杨震第一次行事自己政治委员的最终决定权。不顾众人反对,将这个经过长征的家伙下令枪毙。他杀了多少地方干部,杨震管不到也不想管,那是一一五师自己内部的事情。但十几名参军的青年学生,其中还有好几名大学生干部,剩下的也都是至少高中毕业。

这个数字,让杨震心疼的心都快淌血了:“老子想弄一名大学生都没有地方去弄,你这个家伙干脆直接杀了,妈的败家的王八蛋。你这种人渣留着有什么用?”要不是其他人拦着,尤其那位让杨震很尊重的华东局第一书记出面,杨震都差点亲手毙了他。

以杨震的性格,如果不是为了保护苏鲁豫支队的那些知识分子,他不会这么莽撞的。为了保护知识分子不受迫害,为了被冤杀的十几名青年学生,而枪毙掉掉一个经过长征团职干部,这在这支经过多次大肃反,被冤杀的干部和战士多了去的军队来说,还是第一次。

杨震这一举动,虽然引起了军内某些人的不满,也招致了许多的非议。很多人都认为他的手伸的太长了,也太过了。要是全军的干部都这么干,那谁还敢去反特?但却赢得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好感。用后来新四军干部的说法是,人家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杨政委这是一怒为是为知识。

一枝独秀不是春

主席在得知杨震的这一举动后,也只能摇头苦笑。知识分子重要,这全军都知道。但像杨震这种为了几名知识分子,就枪毙掉一个经历过长征的大队政委的还是独一份。不过,杨震这一举动虽说看似莽撞,但正符合主席在某些方面的需要。

所以中央在事后,虽说在返回延安后,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评。说他没有政治头脑,但事后也就没有追究杨震什么。虽说这件事情事出有因,但也从侧面说明杨震对知识分子的重视,远在其他干部之上。

这也是后来,一般的知识分子干部听到调到抗联工作,无不欢欣雀跃的原因。除了其他原因之外,杨震对知识分子干部的重视,知识分子干部提拔的快,在其中占据了很的一部分因素。

只是杨震再怎么重视知识分子,但在现实的情况之下,对于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却是始终无法有效的解决。而且这种缺乏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航空兵身上。眼下正在大规模接收江北运过来坦克的装甲兵那里,也同样出现了相当的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