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第629节(1 / 2)

加入书签

修整田地,修整水渠。

还有耕牛。

耕牛也是让人震惊的地方。

其实他们很奇怪,来到天齐国之后,人人都在说纪元制橡胶厉害,都说他培育的良种如何。

可距离宁安州最近的人,一羡慕水渠,二羡慕耕牛,三羡慕道路。

水渠方才说过了。

耕牛呢?

那地方,谁不想要耕牛。

人家宁安州里,人人都能用耕牛。

道路桥梁更是极为迫切的需求,那边的地形,懂得都懂。

因为这些事,大家下意识都盯着纪元看。

天齐国的官员,长的还这么好?

虽说私下里也听说过,可真见了,还是觉得与众不同。

河辉王子一句话,竟然让其他小国众人眼睛亮起来,直勾勾盯着纪元,嘴里还在不停地夸赞。

这些事情,京城许多官员都不知道。

礼部户部等人听得啧啧称奇,户部甚至觉得,纪元就是天生干户部的料啊。

就在大家情绪到顶峰的时候。

河辉王子又道:“宁安州的新宁人,可还好?”

河辉王子说这话的时候,带了些咬牙切齿。

方才对纪元和气的景国官员也变了脸色。

其他十四个小国,更是收了表情,看纪元的眼神变成惊恐。

看到纪大人第一眼,大家都敬佩不已。

此刻被河辉王子提醒,众人才想起来,这人会招揽新宁人!

会招揽新宁人啊!

户部礼部窃窃私语,什么是新宁人?

好在这里面,也有消息灵通的,低声道:“宁安州的生活不是越来越好了,就有周边小国的百姓前去投奔。”

“投奔的这些难民,在宁安州定居下来之后,就被称为新宁人。”

人口肯定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你家人多了,我家人就少了。

所以,这些新宁人,原本是哪的百姓?

“单是景国,便去了两万三。”

“总的算下来,各国跑到宁安州的,估计有个五万多人。”

户部一些官员掌管户籍资料,宁安州又交得齐全,对这些数字并不陌生。

其他官员震惊了。

???

多少?!

你说多少?

凭空多了五万多新宁人?

纪元啊纪元,你做得好啊!

天齐国户部, 礼部众人,一脸开怀。

纪元啊纪元,你做得真好!

这些官员们都经历过外放, 也做过一地长官, 很明白这么多人口, 对本地来说意味着什么。

而且这些百姓愿意主动去宁安州, 就说明宁安州的情况极好,否则不会吸引那么多人。

但他们高兴,对方西南众国脸都黑了。

五万多人,都是他们这边出去的。

大头是景国的两万多,然后是河辉国的五六千。

剩下的零零散散,各家都有出走。

各地也想过阻拦, 但大山延绵,谁能阻拦得了?

就跟天要下雨一样,谁也拦不住啊。

大家又没什么家当,带着老婆孩子直接离开。

这些人到宁安州或许不算什么。

可小国人口本来就少, 走一户, 就少交一户的粮。

也怪不得大家看向纪元的表情变得奇怪。

这个官员再好, 那又有什么用,也不是他们的人啊。

河辉王子几句话,让西南众国又回到他身边,重新跟户部对峙。

纪元听对方说完,轻飘飘道:“宁安州当地开了几家养殖场,你们若是想买牛, 回头可以看看。”

“那边养殖场多, 价格不算贵。”

!!!

买牛?!

不算贵吗?

“还能用木头来换,我们当地很需要木材。”

“织布也行, 我记得你们有几家的布料很好,是特殊的技艺吧?正是宁安州需要的。”

河辉王子都能听到大家咽口水的声音。

“还有修水渠的方法,我们这边整理出一本《梯田水渠修建手册》,回头你们可以拿去看看。”

这书是纪元让当地工司跟工匠一起写的,把宁安州当地梯田的情况写得清清楚楚。

只要有这书,各地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案例。

可以说有这本书,那就什么水渠都能修。

纪元很早就把这书送到朝廷。

成书自然送到翰林院,蔡丰岚在翰林院的工作之一,就是修撰这些书籍。

此刻也被拿过来了。

至于这些事,天齐国官吏会介意吗?

不会的。

无非是自家的先进经验传授四方,这又有什么了,他们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