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节(2 / 3)
,琅琊王氏的参与者大多被送往刑场,仅有少数支脉得以保全。
小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母亲卫氏都已经去世,他又是家中独生子,在琅琊王氏已经没有了任何直系亲人。
卫青考虑到王羲之要跟他们一起回大汉,于是照着小老虎给他的《晋书》,挑了一个品行良好,又在本次事件中一切清白的小孩,去给他当玩伴。
那就是王胡之。
文武双全的小天才,未来会成长为一个被谢安称作“鲜冰玉凝,遇阳则消”的美少年,偏偏天妒英才,竟患有风眩之疾,正要出兵收复河洛,却不幸英年早逝。
他为人洒脱不羁,有时候穷到吃不上饭,全靠谢安接济,后来干脆搬去东山和谢安作了邻居,每日准点上门蹭饭。
可怜谢安还没出生,就被迫丢失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而此刻,王导正身披镣铐,坐在监狱的草席上,望着窗外一线天晕染开的如血残阳。
流霞如打翻的朱砂一般翻涌,刺痛了眼眸,如何能分得清这究竟是即将西沉的霞光,还是泼洒上去的无尽鲜血呢?
他轻轻叹了口气,心头无比沉重。
小司马绍待在他身边,很乖地一动不动,只是悄悄伸出小手,握住了王导的手:“老师在想什么呀。”
他的母亲是一介宫女、鲜卑白人,所以他也成了一个金发碧眼的混血小娃娃,眉眼精致,肤白若雪,像是精美雕琢的瓷器一般。
王导目光定格在窗外,语气淡淡地说:“外面如此的动静,想来是汉军已经攻占了此地,我那堂兄也已经死了。”
小司马绍不解地问:“这样不好么?”
“你的父王想必也会被他们处决”,王导说到这里,发觉小弟子猛然颤了一下,便伸手将这孩子抱住,轻轻拍着他的脊背,“于天下人而言,晋祚告终,重归于汉,这是好事。”
小司马绍咬住了唇,不言不语。
他想起了从前老师教他读书,说起晋朝开国之事,从高平陵政变,到司马昭诛杀高贵乡公,他当时就掩面倒在床上,觉得悲愤又难过。
晋朝的天下是通过这样见不得光的手段得来的,怎么能够久长呢,现在终于到了结束的这一日。
可他的心里还是充满了难过,扑到王导怀中,泪水无声地流淌:“老师,我没有家了。”
“莫哭”,王导温声安慰他,许久静静垂下眼眸,心想,我又何尝不是。
他的长子王悦早逝,其他本该在历史上有的王恬等孩子,在这个时间节点还没出生。
宗族亲戚要么死在衣冠南渡时,要么折在了王敦之乱中,要么就在今日被处斩。
小司马绍到底是一个小孩子,哭了很久便累了,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暮色西沉,最后一缕光辉也消失在了窗边,王导置身在黑暗中,默然沉思。
虽然眼前已经是绝境,但他还是决定要给司马绍和自己搏一条生路。
早在刘琨登基之时,他就已经注意搜集资料,将往后汉国所打的每一场战争都记录在册。
霍去病等人虽然没有公开身份,但也没有刻意掩饰,终于被王导给挖掘了出来。
初次发现这一点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无比震惊的,任谁忽然发现了作古几百年的人又活蹦乱跳地跑出来打仗,都不可能淡然处之。
王导特别注意到了大汉灭赵的战役,记录中什么“燃烧物掷出,烈火滔天”云云,明显就不是这个时代人的作风,武器远比他们精良。
也就是说——王导很快得出了推论,不仅有来自汉武帝时期的前代人,甚至还有来自后世的人。
魏晋神鬼之风盛行,温峤就曾在牛渚燃犀照夜,望见鬼魂。
王导在愣怔了一会之后,很快接受了这个事实。
在他看来,刘琨得到如此多的助力,完全等同于天命加身,大汉再度中兴一统,势在必行。
故而他本来的打算,便是之后带着司马绍进入大汉为官。
刘琨当世英杰,又是天子气吞四海,想来不会为难司马绍一个小孩子,纵然他曾是东晋太子。
但这个想法随着刘群之死的消息传出,迅速被王导打消。
刘群一死,这就意味着大汉如今没有太子,未来不管是外甥继位,还是其他什么别的来路的继承人,总归会引起波折,遭致大乱,甚至很有可能产生少主继位的情况。
这样一来,司马绍的处境就变得很危险了。
他是一个年纪幼小,却又过分聪明的孩子,王导这个时候甚至有些后悔,自己不应该费尽心思把他教得太好,以至于成了一个那么优越的明君模版。
在乱世中,身在高位却能平平安安活下去的,往往只有一种人。
那便是“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王导从前希望司马绍能做中兴之主,但现在只希望他平安。
司马绍年纪太小,或许刘琨去世的时候,他正是风华正茂,可以干一番大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