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第122节(1 / 2)

加入书签

虽然黑乎乎的看不清人,但在手电筒的照射下闻嘉嘉已经发现四五个坐在岸边钓鱼的人了。

她凑到魏岱耳边悄悄问:“他们为啥不下地笼呢?”

魏岱失笑,用手指关节敲敲她脑袋:“你当地笼这么好下的吗?想下地笼得有地笼,最好的地笼是密网做的,不过这种密网难买,而且还贵。但若是用竹子做的地笼,首先你得会做啊,可编法复杂,没点竹篾手艺的人让他看三遍他都学不会。”

闻嘉嘉点头,觉得言之有理。反正她三遍看下来是还晕乎乎的,手不会脑也不会。

“再就是饵料了,咱家地笼的饵料是我亲调的,经过好多鱼验证过的,一般的饵料可吸引不来这些机灵的鱼。”

闻嘉嘉又点头,魏岱做饵料确实有一手。

据他所说这还不是他极限,他用过羊油做饵料,那次足足捉了一斤多的虾,五条的鱼,和数不尽的螃蟹和鳝鱼泥鳅。

不过没有羊油,也不差就是了。

夫妻俩偷偷摸摸绕到对岸那边去放地笼,聪明的可不止他们俩,魏岱就瞧见水面上多出几个地笼标记。

“不晓得谁抢先一步来放。”魏岱说。他原先看好的位置已经被占了两个。

闻嘉嘉在这过程中心惊胆战的,生怕有蛇从草丛里钻出来。

四个地笼魏岱放了将近半小时才放好,此刻已经快要九点了,两人加快回家的步伐。

夜钓的人走的还比他们更快,这段路暗,黑暗中还真认不出这些人是谁。

一夜好眠。

第二天是工作日,闻嘉嘉卡点出门上班,完全忘了地笼的事儿。

而魏岱洗过碗后就去收地笼了,收完后才去工作。

地笼没及时收,很可能就得被别人收走。

这回货物满满,每个地笼都比昨儿下的地笼收获更多,三个大木桶才勉强装下。

一斤以上的鱼总共六条,螃蟹有半桶,黄鳝两条,水蛇一条。

不过他媳妇怕蛇怕得要命,魏岱也就没把水蛇留下,而是送给了隔壁谢阳。

谢阳也没要,后来被包姐拿走了。

包姐说是要拿去和石斛淮山党参一起煮了吃,还说这样吃着对人好。

其余的大多都是小龙虾了,足足有一桶的量,足够他媳妇炒个两三顿的。

闻嘉嘉到药厂后才想起来这事,不等她猜测这次地笼能捕捞到多少后薛主任来喊她了,喊她干啥?喊她去看新工厂。

“能进去啦?”闻嘉嘉惊讶。

薛主任:“你们不行,但这回是咱们和化工厂一起去的,集体行动才可以。”

闻嘉嘉懂了,个人行动怕出事。

也对,里面说是新厂,但同时也是建筑工地啊,哪里能随便放人进去。

九点半整,一行人出发去新厂。

新药玻厂不算远,药厂的一行人直接走到的那边。化工厂的人倒是坐公交车来的,好在他们提前出发,两行人几乎前后脚到达。

闻嘉嘉默默数了数,得有30多人,她跟在薛主任后面一点儿都不起眼。

新厂已经挂牌了,门口左侧挂着“临和市医药玻璃厂”几个大字。

从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西式风格的建筑。闻嘉嘉认真看两眼,觉得有些像东北那边民国时期留下的建筑,她猜测这座楼是几十年前外国人修的。

这般想着,队伍里有人就道:“老医院的这座楼用许多年了吧?”

有人就回答:“可不!少说也有六七十年。我妈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楼就在了,她说我姥爷当年还来这里拉过车呢。牢固是真牢固,当年可是找了好多壮丁盖的楼,亏得是新社会,咱们才能进到这里。”

这楼从前说外国人的医院,五成都是黄头发绿眼睛的外国人,普通百姓没那个胆也没那个钱敢踏足这里。

后来被国家收缴,改成市医院。

等市医院搬迁后这里就空下来了,原先政府想把它改成防疫站的,但面积又太大,正琢磨着要不要再加个兽医站等其他部门时,药厂和化工厂的申请就打上去了,经过讨论后把这片地方批了下来。

这座洋楼从外面看很大,进去后发现更大。

洋楼总共三层半,起码占地500多平方,单单是一楼就有12个房间。

光线一般,闻嘉嘉逛一圈后这般想。在她看来,窗户还能开得再大些。

但想开大就得砸了部分墙嘛,工人才不乐意折腾呢。

紧接着上二楼。

洋楼挑高七米,所以二楼就有种登高望远的感觉了。站在二楼,竟然能穿过栋栋房屋瞧见药厂的建筑。

二楼同一楼一样,也是生产车间。

三楼就不是了,三楼是各种的会议室和办公室。

至于剩下的“半楼”在哪儿?

不在三楼上面,而在一楼下面。简而言之就是地下室。

这可太正常了,建这栋楼的时候战火纷飞嘛,地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