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第9章 全忠?全不忠(2 / 2)

加入书签

投降唐朝的打算,所以为了迎合上意(这也是当官发财的不二法宝)谢瞳找了个机会便开始劝说朱温:“当初黄巢凭借着数十万大军攻下了长安,那是因为唐朝的官军长时间没有战争,已经松懈了,战斗力也降低了,但是现在天下大乱唐军久经历练,战斗力已经不是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相提并论的了。

而且黄巢称帝后,任用了一批昏官,这些人除了会争权夺利沉迷享受之外,什么都不会干。而且这大唐王朝的国运并没有结束,现在各路大军聚集想要收复两京,将军你勇冠三军,一心为国,但是却被孟楷小人阻塞言论,现在唐朝马上就要恢复,将军在这里除了战死就是出逃,还不如干脆投降了唐朝,效忠正统。”

朱温听完,哈哈大笑,拉住谢瞳的手说道:“其实我的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但是还没有想好怎么跟你们说,现在既然你都这样说了,那我还怕什么啊!”

至于胡真,基本上也就是这么一段对白,有了这一文一武两个部下的支持,朱温基本上掌握了全军将士心中所思所想,终于打定了主意投降唐军。

之后朱温召集手下的大小军官,召开会议,讨论的自然就是投降这件事,朱温在开始前,先让谢瞳和胡真鼓动一下这些部下,说明利害,随后朱温看火候差不多了,便开始说自己和这些弟兄们多么多么不容易,这才有了今天的地位,然后又说这一次他们的局势如何的危急,最后揭露孟楷的鄙劣行为,最终引得这些部下一个个群情激奋,都想和孟楷拼命,有人大喊黄巢无情,莫怪我等无义。于是投降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朱温的能力的确是不错。

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派人杀了黄巢派来的监军严实,然后改旗易帜,正式和黄巢决裂。

但是只说投降不行啊,这投降说实话这也是个技术活,也是一路伴随着阴谋权术和讨价还价的。

既然已经定下了投降的大方向,那下面一个问题就是由谁去和王重荣商讨投降的事情,现在刚刚接触朱温肯定不能去,不然肯定是有去无回。

因为曾经谢瞳倡议朱温投降,朱温想了半天,这谢瞳又是个文官,能说会道,让他去那是最合适不过了,但是朱温还是不放心,于是胡真也派去了,这样一来一文一武搭配的刚好。

胡真和谢瞳也的确是不负众望,的确是比较有能力,再加上王重荣等着去长安赶跑黄巢夺得迎驾之功,现在他在这里耽搁的时间已经太多了,听说朱温投降,也很高兴,这一次招降了朱温那也是一个大功劳。

于是经过谢瞳和王重荣的反复讨论,最终王重荣决定立马向皇帝报告这件事,不久皇帝传来消息朱温为金吾卫大将军(这个据说是皇帝听说了朱温的爱情故事,这才封了他金吾卫大将军,由此恩宠可见一斑),河中行营招讨副使,暂兼任同州华州节度使。

朱温的大名在唐军那边也是很有知名度的,特别是王重荣在报告皇帝的时候,对朱温倍加推崇,皇帝很高兴,于是赐了朱温一个新名字“全忠”希望他能够全心全意忠于大唐。但他没想到取名全忠,结果却是全不忠,既不忠于黄巢,又不忠于大唐。

据说这个诏令下发的第二天,就有人对皇帝说道:“全忠这两个字不可赐予朱温?”

皇帝问为什么,那人说到:““全”乃是人王,“忠”则是中心之意,这怎么能够那这样的名字赐给一名降将呢!”

闻言,皇帝有点后悔,但是已经下了圣旨了,也不好意思收回来,后来又觉得这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又在这玩拆字游戏,不就是一个名字吗,哪有这么多事。也不再当一回事了,但是他没想到,满朝文武也没想到,最终竟然一语成畿。

朱温领旨谢恩后,然后让谢瞳向皇帝表达他一生效忠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惹得皇帝很高兴。

这朱温的确也算得上是一个枭雄,大丈夫能屈能伸,顺势而为,因为王重荣和他的母亲王氏同姓,于是朱温备了厚礼认了王重荣做干舅舅。

朱温是义军的降将,可谓出身不好,不像大唐其他的大将或者地方藩镇,根正苗红。而朱温也吸取经验教训,一旦投降了唐军,那么要是不找一个靠山,要是再出了孟楷那样的小人,自己的结局也是不免悲惨,所以他就找上了王重荣,认了这个干舅舅,作为靠山。

之前王重荣和朱温打过交道,对于朱温他是十分看重的,现在既然朱温主动投靠自己,那肯定是高高兴兴的接纳了,此后朱温作为他的副手,王重荣对他也很不错。

朱温投降了大唐,这是他这一辈子比较关键的几个决定之一,“人生的路很漫长,但是关键处却只有几步”这一次,朱温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的人生也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