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shuwu.com

第224节(3 / 4)

加入书签

不过辽饷,就与士绅纳粮一样,是一个庞大的势力及利益问题,现在也不是刘衍可以撼动的。

此后一路行军无话,对入援大军的到来,不论前屯卫官将,还是宁远卫官将,都表示降重的欢迎。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军户军士列队欢呼,充分表示了辽东人民的热情。

浩浩荡荡的援军到来,所到之处如得到了强心针一般,让辽东各地的明军,对将要来临的战事,都充满信心。

五月底,宁远城外城,南面的永清门,城楼上的守军,首先发现一些明军夜不收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之内。

只见那些夜不收策马飞驰,远在数里之外,静静打量自家城池,慢慢的,那几个夜不收身后的明军骑兵与夜不收越来越多,都如先前将士那样,往宁远城的方向张望。

援军到了!

城楼上的守军锣鼓打得咣咣响,大声向城内报喜。

得知消息的辽东巡抚邱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蔡懋德,还有无数的军将都急急奔上城楼,往南方兴奋眺望。

就见南边的平原上,明军骑兵越集越多,他们一队队奔来,在城南数里汇集,密密层层,前后也不知排了多少层。

再往后看去,又见旗帜如海,大股大股的步军踏步而来,旗海中,数杆大纛旗分外醒目。

“万胜!”声中,前后步骑大军汇合,无数大军往宁远城列阵而来。

看远处的大军无边无际,那浩瀚的人海从山到海处,似乎铺满了大地。

援军确实到了,还如此威势,不说辽东巡抚邱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蔡懋德等人兴奋得大笑不止,便是城内的兵马军户们,也个个欢呼雀跃。他们潮水般的欢呼,与城外“万胜”声隐隐相合,形成势不可挡的威武之音。

辽东巡抚邱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蔡懋德领宁远一众将领、官员出城迎接的时候,洪承畴带着刘衍、杨国柱、王朴、吴三桂、马绍愉、张若麒等人来到大军前面。此时刘衍也趁机打量这个闻名遐迩的宁远城池。

宁远便是宁远卫卫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后世满清改称宁远州城。到后世,又改名为兴城。明宣德三年,城周五里九十六步。墙高三丈,有门四,宣德五年。又增筑外城,周九里一百二十四步。

自辽东战事起,宁远城经过不断的修缮,此时城墙高三丈二尺,又雉高六尺,每门皆有瓮城,上有城楼与角台。城内有钟鼓楼,与城墙四座城楼遥相呼应,战起则登临楼顶,城墙与城内景观尽收眼底。

宁远城的城墙颇有特色,当年修建的时候为使城墙坚固,曾大量使用不规则的城石砌筑内壁,然后将壁面凿平。所以称为“毛石墙”,由于石料大多就地取材,远望其色似若虎皮,又称“虎皮毛石墙”。

此时刘衍随着大队人马来到近处,可以看出辽东巡抚邱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蔡懋德等人,对入援大军的到来是花了心思迎接的,他们出城数里,在锣鼓喧天中,将洪承畴等将领与监军们,热情万分的迎进城去。

至于入援的军士们,则在城外扎营,现在宁远城内外已经有大军二十几万之多,城内的民房官房占尽了都堆不下。

援军各镇兵马大部分在凉风习习的山地上,如城东五里的三首山,城东北五里的螺峰山,城东北十五里的干柴岭,城西北八里的枣儿山,城西北的黄土坎山,摩诃罗山等等。

刘衍也早早的派了夜不收提前到这边打探地形,在进城之前,便命荀景云暂时主持军中事务,带着各营将士,根据夜不收的探查回报,移营到城西北的磨盘山、九嶐山、荆条山一带去,择地安营扎寨凉快避暑。

在军民盛大的迎接仪式中,刘衍等各镇总兵官跟在洪承畴的身后,还有大队的护卫亲将们进入城池。

宁远城内有四条大街,当地人称为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此城的周长及城门数、街路数均为偶数,也算宁远一奇。

总督行辕在内城,鼓楼西南,众人由南门延晖门入,进入总督行辕内。

洪承畴此前就已经进驻这里,并且指挥宁远等地的明军试图救援锦州城,可是兵力不堪大用,几次出兵救援,都被清军打了回来。不得已之下,洪承畴才向兵部请求援兵,甚至亲自赶回京师督促此事,这才带来二十几万援兵。

众人喜气洋洋的进入宽阔的大厅,就见内中己经摆满一桌桌酒席,饭菜非常丰盛,却是大军未到达之时,洪承畴己快马通知辽东巡抚邱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蔡懋德等人,算好大军到来的时辰,早让众人准备妥当迎接事宜。

看见这样的情形,监军马绍愉、张若麒都表示非常满意,这一路上二人也是非常辛苦,基本上没吃过一顿顺口的饭菜,现在终于可以舒舒服服的吃喝一顿了。

只见众人一团和气,互相谦让着一一入座。

此时座位排列,刘衍与洪承畴、邱民仰、马绍愉、张若麒等人一桌,此外还有兵备道张斗、姚恭、蔡懋德众人作陪。杨国柱、王朴、曹变蛟、吴三桂等人,则与入援各大总兵相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